陜西地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
生物酵素(微生物技術(EMBC工法)是“復合微生物動態系的循環有效作用”(信息微生物工學、信息生命學、分子生物學),是通過觸媒作用將復合微生物進行復合發酵,激活環境中的有益微生物,抑制有害微生物,達到凈化環境的目的。即:將所有的微生物引向有效的生態系統,產生微生物的信息和能量運動的循環,發現微生物的循環作用,調動有機生物信息能源催化劑的自然凈化作用。
生物酵素通過發酵工藝將好氧及厭氧微生物混合培養,各微生物在其生長過程中產生有用物質及其分泌物,形成相互生長的基質和原料,通過相互共生增殖關系形成一個結構穩定、能源廣泛的具有多種多樣微生物群落的生物菌群,協同發揮作用,實現共存、共生、共榮,得到凈化環境的目標。
工藝流程圖:
各單元說明:
①第一發酵微生物處理池
污水進入發酵微生物處理池,主要作用為發酵裂解污染物,產生微生物必須的活性物質,污水在第一發酵微生物處理池中,經過微生物酵素的高密度化而形成酵素結晶,微生物酵素和植物酵素混合形成的(合成結晶)抗氧化物質從而抑制其酸化、變質。
②第二發酵微生物處理池
通過上述①的效應后,使好氧性的發酵微生物(乳酸菌、酵母菌、發酵菌)等生成,污水在本處理單元中,通過發酵微生物制造出生命活性物質(如維他命、礦物質、氨基酸等)再通過這些物質消滅污水中的大腸桿菌、霉菌、雜菌類等。
③第一發酵合成微生物處理池
此處理單元兼具發酵分解物質,同步合成細胞所需活性物質,最后這些物質會變成微生物或藻類的細胞。
④第二發酵合成微生物處理池
主要進行合成作用,合成有益菌種,主要為參與污水處理的有益菌、細胞等。
⑤第三發酵合成微生物處理池
經過上述各個反應后,通過乳酸菌的抗菌作用和助發酵的作用,激活有益的兼性、厭氧性乳酸菌、發酵菌等,從而達到生成抗菌物質,殺滅厭氧性有害菌的作用。
⑥第四發酵合成微生物處理池
經過以上各個階段的反應后,在該反應單元內,固氮菌(硝酸菌、氨化細菌和根瘤菌等)吸收氮氣、二氧化碳等氣體,已完成氨氮的硝化過程,去除污水中的氨氮。
⑦沉淀池
微生物在該處理單元內進行沉降,避免過量的微生物進入下一階段的反應區內,造成菌落反應機制改變,爭搶有機物等,影響處理效率。
⑧活化區
沉淀池內的污泥、菌種受污水直接影響,活性逐漸降低,因此需要進入活化區活化,同時,第一發酵微生物處理池即第一個處理單元,收到污水變化沖擊影響最大,活性也最容易收到影響,因此,將活化區活化后的污泥、菌種補充進入該處理單元內。
⑨接觸氧化池
在該處理單元內,適量補充觸媒,通過觸媒催化提升污水處理的效率。
⑩過濾池
污水最終進入該處理單元,在該處理單元濾層的過濾作用下,將微生物攔截,同時去除水中的懸浮物、色度等,最終出水達標排放。
陜西漢中市農村污水處理EMBC智能生物技術處理設備吊裝現場
EMBC工藝特點:
1、從始至終全部是微生物發酵處理應用動態觸媒科技,激活有益菌、抑制有害菌,實現污水中污染物的分解凈化,整個過程無化學處理;
2、處理過程中無惡臭味的產生,少蚊蠅;
3、通過微生物的分解與降解,達到減少或不排放污泥的效果,實現污泥的無害化處理;
4、由于處理過程未用化學用品,處理后的水成為有機肥液具有豐富的營養元素,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營養需求,并且可以優化農作物生長的環境,所以是良好的有機肥料,實現減少或不使用化肥、農藥、抗生素的良性循環農畜產品新時代;
5、處理后水質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(GB18918-2002),部分指標達到地表五類水的標準;
6、處理后的水中大腸桿菌的含量比較低,在一級A標準以內。